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李校堃代表:用系统思维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3-03-17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云端”做客人民网,就教育、医疗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李校堃代表认为,生物制药产业链条长、壁垒高、迭代快,从基础研发到市场推广涉及多个主体,从全局上、源头上解决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运用系统观念,高质量打造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李校堃代表(图右)接受人民网专访。视频截图

记者:针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李校堃代表:过去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要以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为主。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进一步优化结构,对于有基础条件的二线、三线城市,也能进行统筹布局,使国家的医疗投入和资源配置能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记者:您对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双一流”高校有怎样的建议?

李校堃代表:地方医学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区域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了我国90%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我建议给地方医学院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支持。比如,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对地方医学院校特色学科争创一流予以优先支持;对学科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予以支持倾斜;从国家层面加强指导协调,加大地方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中给予地方医学院校大力支持;支持地方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规模;在学位授权审核中,优先支持新增一批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生长因子研究,在课题攻关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李校堃代表:我在从事生物医药,特别是生长因子研究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难忘的经历。人体内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以较完美修复。但是30年前,业界鲜有对生长因子的临床研究,可供查阅的资料匮乏,只能靠自己实验探索。有时,我一两个月都不出实验室,做梦都想着生长因子的课题。我的科研攻关体会是,研究过程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有钉钉子精神。当前,我们在生长因子研究这个切口上,可以说在世界上已保持了领先的地位。

记者:为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您认为高校在产教研融合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

李校堃代表:高校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培养人才和理论研究。一方面,高校要与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产教研融合发展机制,让培养的人才有兴趣、有意识地参与到产业创新过程中,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基于高校的研究平台,可以把临床问题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为推动基础研究链条和人才培养链条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医院、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链条长、壁垒高、迭代快,从基础研发到市场推广涉及多个主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还存在新药研发能力较差、医药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医药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等问题。要抢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全局上、源头上解决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运用系统观念,高质量打造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谋划创新主体、政策、资本、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形成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发力:推动高校、医院、药企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协同攻关能力;加强医药研发方向的指导,避免扎堆化同质化;优化基金结构,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相关投入;坚持应用导向,培养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立容错机制;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大数据库;优化生物医药集采规则,鼓励国产药品源头创新。

记者:作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您有哪些履职计划?

李校堃代表:对我来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30年来,我一直专注于教育、医学领域,包括国家医学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等,未来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深入调研,拿出可行的数据、建议,为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地址: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电话:010-63691518  邮箱:cmrc_bj@163.com

京ICP备20210042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