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情数据 > 社会信息 >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发布日期:2020-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

关于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于1995年开始准备, 1996年1月1 日起实施普查登记,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和全国500多万普查人员的辛勤工作, 目前主要普查数据的处理工作已经完成。现将普查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工业经济规模

    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末,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为734.2万个,比1985年末增加215.6万个;从业人员14735.5 万人,比1985年末增长56.8%;资产总额为88374.4亿元,比1985年末增长8.2倍;1995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7231.2亿元,比1985年增长7.8倍;上交税金4643.6亿元,比1 985年增长2.4倍;工业增加值为2435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8%,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2.5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工业总产值为918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4.1倍,平均每年增长17.6%。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些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见表1)。

    表1: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情况

                        1995年产量       比1985年增长
    原煤               13.61  亿吨          56.1%
    天然原油        15004.94  万吨          20.4%
    木材             6766.86  万立方米       7.0%
    发电量          10070.30  亿千瓦小时     1.5倍
    糖                558.64  万吨          23.8%
    布                260.18  亿米          77.4%
    机制纸及纸板     2812.30  万吨           2.1倍
    农用化肥         2548.14  万吨          92.7%
    水泥            47560.57  万吨           2.3倍
    平板玻璃        15731.71  万重量箱       2.2倍
    钢               9535.99  万吨           1.0倍
    十种有色金属      496.72  万吨           2.2倍
    内燃机          15819.00  万千瓦         1.5倍
    金属切削机床       20.34  万台          21.7%
    汽车              145.27  万辆           2.3倍
    发电设备         1667.91  万千瓦         2.0倍
    家用洗衣机        948.41  万台           6.9%
    家用电冰箱        918.54  万台           5.3倍
    房间空气调节器    682.56  万台          54.3倍
    微型电子计算机     83.57  万部         695.4倍
    电视机           3496.23  万台           1.1倍

    工业品出口比重增加;在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比重上升。1995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达7792.6亿元,比1985年增长13.7倍;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成品销售价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6.6%上升到15.0%; 制造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达75 37.8亿元,占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87.1%提高到96.7%; 矿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97.7亿元,比重由12.8%降至2.5%。

    二、工业经济类型结构

    1985年以来,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工业为主体,国有工业(指纯国有工业,下同)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工业竞相发展的局面。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虽然逐年有所下降(1985年为64.9%,1990年为54.6%,1994 年为37.3%,1995年为34.0%),但公有制工业(即国有工业加集体工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没有改变。1995年公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的份额,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为70.6%,按资产总额计算为77.5%。

    国有工业资产比重明显高于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工业的资产比重明显低于总产值比重(见表2)。

    表2: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按资产总额计算(%)  按从业人员计算(%)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
    国有工业      74.6    53.7        41.1    31.6       64.9    34.0
    集体工业      24.0    23.8        49.5    39.8       32.1    36.6
    私营工业               1.0                 3.3                2.6
    个体工业       0.5     1.9         8.9    17.5        1.8    10.5
    股份制工业             5.0                 1.7                3.5
    其他工业       0.9    14.6         0.5     6.1        1.2    12.8
    全部工业中:     
        乡镇工业  12.0    20.3        32.9    49.7       17.7    42.5
        三资工业   0.2    16.2         …      6.1        0.3    13.1

    三、工业产业结构

    轻重工业比例稳定。1985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7.4∶52.6,1995年为47.3∶52.7。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有所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1985年为26.6∶73.4,1995年为29.1∶70.9,基础工业的比例上升了2.5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一些新兴产业,如石油加工、电子及通信设备等的比重有所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橡胶等的比重开始下降,但产业结构的总体格局变化尚不显著(见表3)。

    表3:主要工业行业资产及产出的比重、位次变化情况

                        固定资产原价和    位 次    工业总产值比重(%)   位 次
                        流动资产比重(%)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    
    煤炭采选             6.4    3.5       7    11     2.6    2.0     17     18
    石油开采             3.7    3.9      10    10     2.3    2.1     18     17
    森工                 2.4    1.5      13    19     2.1    1.7     19     19
    食品、饮料、烟草     6.0    8.3       8     4    12.0   10.9      2      1
    纺织                 7.7    6.8       4     6    12.1    8.2      1      4
    服装、皮革           1.9    3.0      17    13     3.2    5.3     12      8
    造纸、印刷           2.3    2.5      16    17     2.8    2.9     14     15
    石油加工             1.5    2.5      19    16     2.7    3.2     16     14
    化学                 7.2    6.2       5     7     6.3    6.6      6      6
    医药                 1.0    1.6      21    18     1.4    1.5     20     20
    化纤                 1.1    1.5      20    20     0.9    1.3     21     21
    橡胶及塑料制品       2.3    2.8      15    15     3.3    3.6     11     13
    建材                 7.1    7.1       6     5     6.9    7.7      5      5
    冶金                10.6   11.0       2     2     8.6    9.5      4      2
    金属制品             2.3    2.8      14    14     3.0    3.9     13     12
    机械                13.2    8.7       1     3    10.9    8.2      3      3
    交通运输设备         4.8    5.3       9     8     4.1    5.5      7      7
    电气机械及器材       2.8    4.0      11     9     3.8    4.7      8      9
    电子及通信设备       2.5    3.5      12    12     2.7    4.0     15     11
    仪器仪表             1.0    0.9      22    22     0.8    0.7     22     22
    电力、煤气、自来水  10.4   11.2       3     1     3.7    4.0     10     10
    其他                 1.8    1.4      18    21     3.8    2.4      9     16

    四、工业地区结构

    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相比,这种区域差距呈扩大之势(见表4)。

    表4: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情况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1986-1995平均每年增长(%)     18.8        14.9        13.3
    “七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  14.3        11.2        10.9
    “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  23.4        18.7        15.8
    1985年比重(%)                60.3        27.2        12.5
    1990年比重(%)                62.7        25.4        11.9
    1995年比重(%)                66.0        23.8        10.2

    从工业总产值看,1995年占全国工业比重超过5%的地区有7个,其中6 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江苏12.9%、广东10.4%、山东9.2%、浙江8.8%、上海5.6%、辽宁5.4%,有1个分布在中部地区,即:河南5.1%;比重不足1%的地区有7 个分布在中西部,即:甘肃0.9%、新疆0.9%、内蒙古0.9%、贵州0.6%、青海0.2%、宁夏0.2%、西藏0.01%,仅有1个在东部地区,即:海南0.2%。

    从经济类型看,中、西部地区国有工业比重较高,而东部地区乡镇工业和“三资”工业的比重较高(见表5)。

    表5: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经济类型结构对比(%)

              在总计中:                             在总计中:
              国有 集体  私营  个体  股份制  其他    乡镇工业  三资工业
东部地区      27.3 39.5  2.7   11.7  3.6     15.2     45.1      19.6
中、西部地区  46.9 30.9  2.2   15.0  3.2      1.8     37.1       4.4

    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加工工业比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基础工业比重较高。1995年,基础工业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东部地区为25.2%,中、西部地区为36.4%。

    五、工业劳动者

    工业劳动者队伍进一步壮大。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的从业人员为14735.5万人,比1985年增长56. 8 %; 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由1985年的18.8%,上升到1995年的21.4%。

    职工队伍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升高。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8501.2万职工中,工人和学徒占70.7%,工程技术人员占6.0%,管理人员占10.6%, 服务及其他人员占12.7%。与1985年相比,工人和学徒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上升3.2个百分点, 管理人员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 服务及其他人员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

    以合同制为主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取得长足进展。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合同制职工占50.8%。国有工业的合同制职工占60%,而1985年仅占5%。

    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在职工队伍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占5.7%,具有中专、技工和高中程度的占34.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2%。与1985年相比,大专程度的比例提高2.8个百分点,中专、技工、高中程度的提高10.5 个百分点。有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达990.6万人,比1985年增加5.2倍。

    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5170元,扣除物价影响,与1985年相比实际增长58.6%;平均每年递增4.7%,工业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普遍有所改善。

    六、工业装备水平

    工业装备水平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加快。1995年末,乡及乡以上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47896.6亿元,比1985年增长5.7倍;从业人员人均固定资产装备47098元,比1985年提高3.4倍。

    1995年末,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设备净值率为70.1%。据对32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进口设备占47.1%,比1985年的18.2%上升28.9个百分点;国产设备占52.9%,比1985年的81.8%下降28.9个百分点。各个年代出厂的设备比例见表6。

                 90年代出厂  80年代出厂  70年代及以前出厂
全部设备          36.4         54.1         9.5
  其中:进口设备  26.1         69.7         4.2
        国产设备  45.5         40.4        14.1

    据对大中型工业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普查,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 7.7%,提高5.9个百分点;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下降13.6个百分点;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下降5.5个百分点。 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虽然较新,但设备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七、工业科技活动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卓有成效。1995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3107个,平均每一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0.6个,比1985年增加1.0 倍;技术开发人员123.4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2%,比1985年增加2.2 个百分点;当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94.3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3%;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165.0亿元,占当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的41.8%; 完成技术开发项目(课题)10 8052个;获国家级技术开发成果奖705项,省部级技术开发成果奖5654项;申请专利3935件。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620.2亿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5%,比198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新产品实现利税364.2亿元,占全部实现利税的 9.8%。

    八、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新创造价值总量增加。1995年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4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6倍;实现利润1634.9亿元,增长73.2%;上交税金4034.3亿元,增长2.0倍。但从投入产出水平看,经济效益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产销衔接水平下降。1995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9%,比“七五”时期的平均水平97.5%低1.6个百分点。

    消耗水平持续上升。工业增加值率由1985年36.0%下降到24.0%,中间物质消耗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消耗上升1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2 个百分点。

    亏损增加、利润率下降。1995年盈利企业盈利总额2833.5亿元,比1985年增长1.9倍;但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增加1158.1亿元,增亏28.6倍;销售收入利润率3.1%,比1985年下降8.8个百分点;总资产利税率6.4%,下降13.0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1995年末,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79233.9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38444.3亿元,占48.5%;流动资产35561.0亿元,占44.9%;负债总计51751.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35630.4亿元,占68.8%;流动资产周转天数231天,比1985年延缓80天;资产负债率高达65.3%,流动比率为0.9981,已属不良型。企业偿债能力较低,致使企业相互资金拖欠严重。

    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据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1995 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照像胶卷仅13.3%,电影胶片25.5%,电话单机51.4%,彩色电视机46.1%,家用洗衣机43.4%,自行车54.5%,内燃机43.9%。一些重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如大中型拖拉机为60.6%,小型拖拉机65.9%,钢材62.0%。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据对大中型企业770种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的普查,1995年全部合格产品中, 按产品价值计算,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的优等品占19.8%,达到国际一般标准水平的一等品占41.5%。与1985年相比,优等品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一等品率提高16.0个百分点。但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数工业技术经济指标尚待改善。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下降及持平的占49.1%;主要原材料及设备利用率、实物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中,上升及持平的占40.0%,下降的占60.0%。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多数技术经济指标仍有差距,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很大。

    九、国有工业

    1995年末,国有工业资产总额达47472.1亿元, 占全部工业的 53.7%;工业增加值8307.2亿元,占34.1%;产品销售收入26103.1亿元,占33.8%; 上交税金25 63.2亿元,占55.2%。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一些高新技术行业中, 国有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如煤炭采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66.5%和95.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83.1%和48.5%,医药制造业占47.9%,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60.7%和46.9%,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42.8%和45.9%,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占77.4%、88.6%和84.0%。

    1995年,国有控股企业(包括相对控股)的资产总额为9340.4亿元,占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10.6%;工业总产值7381.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

    国有工业发展速度较低,困难较多。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生产(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比上年增长8.2%,而同期集体工业增长15.2%,个体工业(含私营)增长51.5%,“三资”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37.2%;盈利企业盈利额1305.2亿元, 比上年增长6.4%;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639.6亿元,占全部工业亏损额的53.4%,比上年增亏36.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65.6亿元,比上年下降12.3%。 企业债务负担沉重,1995年末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5.8%,高于工业化国家企业的平均负债率水平。国有工业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147.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3%;离退休人员102 3.4万人,相当于在职职工人数的23.1%;支付离退休金及福利费603.8亿元,占当年产品销售利润的15.0%,企业内部及社会负担都大大高于非国有工业。

    十、“三资”工业

    “三资”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壮大。1995年末,“三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由1985年的282个增加到59311个;从业人员由7.8万人增加到898.3万人;工业总产值由27.1亿元增加到12021.2亿元。

    在49559个乡及乡以上 “三资” 工业企业中, 外商投资企业占40.7%,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3%;合资企业占68.6%,合作企业占10.8%;独资企业占20.6%。年末累计客商协议投资额3265.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客商协议投资额为2952.4亿元,占全国的90.4%。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投资1492.1亿元,占32.6%,外国投资1028.8亿元,占22.5%,中方投资占42.3%。

    “三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占14.2%,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下同)、纺织(7.7%)、交通运输设备(7.6%)、电气机械及器材(5.9 %)和食品加工(5.8%)等行业。

    乡及乡以上“三资”工业从业人员751.1万人, 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8.8%;工业增加值为2586.4亿元,占16.7%;产品销售收入10116.3亿元,占19.1%(其中内销占61.8%,外销占38.2%);实现利润400.4亿元,占24.5 %;上交税金398.2亿元,占9.9%;进口用汇450.5亿美元,出口创汇572.3亿美元,外汇收支差额为109.8亿美元。

    十一、乡镇工业

    乡镇工业发展规模急剧扩大,在全国工业中的份额显著提高。1995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651.8万个,比1985年增加190.9万个;从业人员7300.5万人,增加3512.3万人;工业总产值38933.3亿元,比1985年增长12.5倍,平均每年增长29.7%。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100 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中,乡镇工业固定资产原价7121.4亿元,占14.9%;流动资产8576.8亿元,占2 1.8%;产品销售收入21330.5亿元,占33.4%;实现利润991.9亿元,占 44.3%;上交税金846.4亿元,占19.6%。

    乡镇工业主要以轻纺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主。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8.2%,纺织业占6.0%,食品加工业占4.2%,金属制品业占4.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3.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占2.9%。

    1995年乡镇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有73369家,达到大中型企业标准的1832家,与港澳台及外国合资企业18257家。

    乡镇工业在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国有、“三资”企业有明显差距。乡属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24560元,比国有企业低45646元,比“三资”企业低61272元。乡属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2.0%。

    十二、大中型工业企业 

    普查结果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23007个,占全国工业企业单位数的0.3%,其中,特大型企业215个,大型企业6201个,中型企业16591个;从业人员3891.3万人, 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6.4%;资产总计52205.3亿元,占59.1%;工业增加值9651.2亿元,占39.6%;产品销售收入30847.1亿元,占39.9%;上交税金2860.5亿元,占61.6%; 实现利润12 91.3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的79.0%。

    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53.2万人,占其职工总数的6.6%,高于小型企业5.5%的比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8%,中专、技工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8.3%;在已评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6.7%,中级技术职务的占29.2%,初级技术职务的占64.1%。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栋梁。1995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5668个,仅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0.2%;资产总计39346.4亿元,占44.5%;工业增加值7122.1亿元,占29.2%;产品销售收入21518.8亿元,占27.9%;上交税金2265.5亿元,占48.8%;实现利润705.0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的43.1%。

    从生产规模的水平看,1995年末,我国已拥有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的煤矿21个,年产原油500万吨以上的油气田5个,年产木材30万立方米以上的林业局21个,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的电网7个,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的电厂40座,年产钢8 00万吨以上的钢厂3个,年加工原油500万吨以上的石化企业22个,年产合成氨30万吨以上的化工厂19个,年产纯碱50万吨以上的化工厂5个,年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建材企业29个,年产汽车20万辆以上的企业2个,年产电视机100万台以上的企业5个,年产电冰箱50万台以上的企业9个,拥有10万纱锭以上的纺纸厂49个,年产乙烯30万吨以上的企业5个。这些大企业已经基本接近或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是我国现代化工业企业的代表。

    十三、普查数据误差

    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资产总计误差率为0.17%,产品销售收入误差率为0.03%,利润总额误差率为0.91%, 年末从业人员误差率为0.17%, 工业总产值误差率为0.44%, 工业中间投入误差率为1.05%,总体误差为0.47%, 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普查数据质量是可信的。

   

————————
    注: 
    1.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是1985年进行的,因而本次普查资料在反映工业总体规模时,多与1985年相比。
    2.本公报部分数据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与《中国统计提要-1996》、《中国统计年鉴-1996》已发布的有关数据不完全一致,引用时以本公报为准。
    3.本公报资料未包括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

    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获取的直接数据信息约5亿笔, 除公报发布的主要普查数据外,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将陆续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普查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基本概况》等资料和有关工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分期分批向社会各界提供。

地址: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电话:010-63691518  邮箱:cmrc_bj@163.com

京ICP备2021004231号-2